查看原文
其他

高校学科专业改革:化存量、扩增量、提质量

李岱 澎湃新闻评论 2023-10-11
 
  

       以教育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调整、优化、改革现有的大学教育结构,其中包括大学的学科、专业结构,提升大学培养质量。




视觉中国 图


 |  李岱


近日,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教育部等五部委“组团”推出这一改革方案,剑指当前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优化问题,彰显了决策层对大学教育改革的决心。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一重要论断,充分揭示出教育、科技、人才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意义。从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内在联系来看,教育是摆在首位的,因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皆仰仗教育的托举。


大学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引擎。现代大学教育又是以学科和专业建制作为支撑的,大学的人才培养、知识与科技创新无不以学科专业作为承载功能区。学科细分和专业划分有利于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向着高、精、尖的方向上行,但是,学科和专业设置一旦在大学中作为刚性的制度确定下来,也会存在“内卷”和“板结”的问题,对外部性的变化乃至巨变缺乏应变的弹性,从而沦为学科壁垒和专业“围城”,限制大学人才培养、知识创新以及科技突破,束缚大学教育生产力的释放。


尤其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更考验大学教育的担当与作为。理想的“姿势”应该是,大学站在巨变时代的潮头,有足够的敏感和到位的能力回应时代的召唤,成为时代的弄潮者。


如今,我们正处在这个巨变的时代,传播技术革命以及科技革新加速引发了一场人类历史空前的全系统革命。这场革命对大学教育构成了巨大影响,对各自为政、固化板结的学科结构和专业格局,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清华大学钱颖一教授认为,我们对教育从认知到实践都存在一种系统性的偏差,这个偏差就是我们把教育等同于知识,并局限在知识上。人工智能发展势头强劲,让我们认识到对现有教育体制和方法进行改革的迫切性。


我们的大学担负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使命,肩负回答时代之问、世界之问、中国之问、人民之问的重任,目标高远,雄关漫道,但现有的大学教育还有可以改进的空间,现存的学科专业结构布局,目前的教育质量,还需要进一步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须以教育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坚定的决心,持久攻坚,调整、优化、改革现有的大学教育结构,其中包括大学的学科、专业结构,提升大学培养质量。


《方案》提出,加强学科专业存量调整,完善退出机制。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到2035年,形成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大学学科、专业改革,既做减法,也做加法。《方案》对高校连续五年未招生的专业予以撤销处理,相比之下,基础学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调,特别是理科和基础医科本科专业点占比进一步提高。化存量,扩增量,目的是提质量。


在近年的大学政策布局中,不难发现,强基成为大学教育改革的重头戏。其意义在于基础学科是大学学科大盘的奠基石。基础学科不牢,大学教育就会地动山摇。大学教育无论从人才培养还是科学研究来说,基础学科的人才培养和基础研究都是战略性的。复旦大学校长金力提出,就基础研究而言,需要的是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的组织,以及长期稳定的支持:既要有“从1看到0”的慧眼雄心,敢于立足科学的无尽前沿;也有“从0看到10”的远见卓识,善于把科技前沿与重大需求结合起来,善于从应用攻关中溯源真正科学问题。


大学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等不得,急不得,也慢不得。学科和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是其关键,既是堵点、痛点,也是难点、节点。




编辑|李勤余

排版|甘琼芳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